
2025年10月25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CCF-CV)主办,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承办的第147期CCF-CV走进高校系列报告会——“多模态智能感知与理解”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浪潮人工智能学院212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报告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亮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盛平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宋新航副研究员及西北工业大学赵斌副教授等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多模态感知、具身智能及视觉理解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本次活动由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何科技担任执行主席。报告由山东大学何科技助理教授、丛润民教授、元辉教授依次主持。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教授致欢迎辞。他对CCF-CV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介绍了学院自2024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学院作为山东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布局,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亮研究员致辞。他回顾了CCF-CV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的发起背景与发展历程,指出该活动已成为推动计算机视觉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王亮研究员强调,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正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鼓励青年学者勇于探索跨学科前沿问题,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落地应用。
(一)学术报告信息
学术报告环节,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亮研究员首先上台演讲,报告题目为《多模态大模型发展与应用》。王亮研究员系统梳理了多模态大模型从202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历程,指出当前模型在不可信、不安全、评测难、资源开销大、推理能力欠缺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王亮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知识蒸馏、幻觉检测、知识编辑、多模态评测、安全对齐与空间推理等方面的创新工作,提出了“边看边画、边画边想”的交互式推理框架,显著提升了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鹏城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张盛平教授以《视频数据增强与恢复》为题进行了报告,重点介绍了团队在无监督视频增强、联合去模糊与增强、高效超分辨率、双目视觉增强及事件相机引导复原等方面的系列工作。他提出基于频域分解与扩散先验的联合增强方法,有效解决了低光照、运动模糊等多退化因素下的视觉质量提升问题,为实际场景下的视觉感知提供了可靠技术基础。


脑机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江苏省杰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秦杰教授以《面向具身智能应用的视频行为理解》为题进行了报告,系统阐述了视频行为理解在时序动作检测、动作分割、精确定位与预测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他介绍了团队提出的基于上下文感知的动作检测网络(ACGNet)、预测对比编码的分割模型(PACE)以及多阶段精炼定位框架(RefineTAD),并分享了多任务一体化处理的最新探索。秦杰教授指出,视频行为理解是具身智能实现环境感知与决策执行的关键支撑。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宋新航副研究员围绕《开放场景具身导航》展开报告,介绍了其在未知环境中机器人探索与导航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基于场景知识图谱的层级导航策略,实现了从区域定位到目标搜寻的高效推理。此外,他还分享了环境还原、物体整理等交互任务中的技术突破,展示了具身智能在酒店服务、仓储管理等真实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赵斌副教授对《面向异构智能体的具身智能模型》进行了报告,生动风趣地探讨了软硬协同的具身智能系统构建路径。他介绍了团队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机械臂等异构智能体控制方面的实践成果,强调“感知-决策-行动”一体化模型在应急巡检、粮仓测绘、工厂管理等场景中的落地应用。赵斌副教授指出,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高效、安全与泛化控制。


(二)圆桌论坛
在圆桌讨论环节,三位专家围绕“具身智能与人类认知差异”“模型意识的判断标准”“学术内心驱动力”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指出,未来的智能系统需更强调整合物理交互、社会理解与伦理对齐,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路径。大家一致认为,青年学者应在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向上持续探索,以开源共享、跨界合作的精神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三)活动总结
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报告会集中展示了国内多模态智能感知与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参与CCF-CV平台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计算机视觉与多模态智能技术的发展。
承办单位简介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山东大学是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37个,本科招生专业10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5个,涵盖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7万余人,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学校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现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聘任制)19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63人,国家四青人才345人。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拥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4家直属附属医院。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4年5月,由山东大学与浪潮集团共建,办学地址位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拥有人工智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于2019年批准设置的首批35个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之一。学院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专业围绕人工智能方向,面向新工科产业和学科发展需求,在夯实工程教育基础上,注重加强研究性、创新性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突出体现基础坚实、知识宽广、能力卓越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系统性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求解能力、智能思维与计算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实施“山东大学大人工智能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完全自主、不可替代的“山大AI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