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山东大学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主动对接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需求,积极发挥高校人才与智力支撑,开办青岛地铁轨道交通领域数字化专题与人工智能专题人才培训项目,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亮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出现重大变化,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加速推进。培训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企业实践场景,构建“理论奠基-前沿洞察-实战赋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通过聚焦轨道交通等垂直领域的真实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行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培育既懂技术原理又通行业逻辑的跨界创新人才,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落地+场景深耕”双维支撑。
【项目背景】
(一)国家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政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为推动轨道交通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
(二)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需求。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山东省聚焦打造互联互通、流通服务、智慧智能、绿色低碳、现代治理五个示范,强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推动交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创新,为推动沿黄下游流域的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三)新工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教育部2018年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同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培养轨道交通领域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导。
【主要做法】
(一)积极对接需求,科学设计培训方案。为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山东交通强省和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建设,培养青岛地铁轨道交通领域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维度科学调研,系统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企业当前技术痛点。基于参训人员的岗位能力,按照“通过培训,成为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模型算法设计、智能运维管理等核心能力的专业工程师”培养目标,系统构建“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的定制化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二)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围绕青岛地铁智慧交通建设实际需求,邀请了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权威人士为学员讲解授课,采取理论学习、主题报告、课程考试、实训设计、毕业答辩等融合培养模式,在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等核心知识后,通过专家报告分享及行业前沿技术研讨,帮助学员掌握前沿科技理论动态,学习先进技术实践应用,并拓宽行业创新发展路径。实训项目重点聚焦轨道交通真实业务场景的应用转化,遵循“场景还原-项目实战-价值创造”原则,为每位学员配备导师,学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设计开发及成果答辩,确保所学知识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健全评估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培训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校企双方联合建立了“全过程、多维度、可追溯”的质量管控机制。在培训准备阶段,双方协同开展学员选拔评估工作,通过专业基础和岗位适配双重测评机制确保参训学员资质,同时就培养目标、管理流程、评价标准等进行统一;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班主任负责管理保障,学员配合自主管理,三者协同监督,及时记录并反馈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确保培训有序进行;在培训结束时,以公平公正为前提,由授课教师、班主任、校企双方负责人、学员从日常行为表现、专业课程考试、实训项目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最终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及结业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成效】
(一)创新培养,深化实践赋能。在培训过程中,我校高度重视学员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报告、实训设计等多元方式,有力激发学员运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力与突破性思维,学员结合真实业务场景,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解决方案,为地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注入了全新动力。

(二)产教协同,共促技术落地。我校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以教学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以转化为目标,通过对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及行业应用场景的系统研习,学员在地铁智能运维、大数据分析、故障预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人才为基础,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研发城轨大模型并共同申报重点实验室,携手推进智慧城轨建设,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项目启示】
(一)创新培养方式,强化培训成效。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需立足行业需求、着眼技术前沿,强化学员实践能力,服务国家战略。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有效弥合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断层,将基础理论与业务场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阶梯式培养路径,使学员能够把握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切实提升业务水平,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培训规范。校企双方建立“标准共制、过程共管、质量共评”的协同管理机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通过统一培养标准、优化管理流程、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培训的规范与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持续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在智能装备制造、智慧运维服务等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迭代需求,为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构筑坚实的人才底座。
教育研学培训联系专线:0531-88366166 ai@sdu.edu.cn